聆听生命的拔节——武凤霞的“生命语文”
武凤霞
特级教师,国家级骨干教师,“2005年度中国语文界不能忘记的老师之一”,坚信语文课堂是为学生生命成长奠基,从“长身体”、“善学习”、“会生活”几个方面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,提出并实践“生命语文”的教学理念。
一次上班途中,偶一抬头,看到满树的新绿,虽然这绿色不如夏天来得葱郁、热烈,但那淡淡的透着鹅黄的嫩叶却让我感受到向外涌动的生命。
彰显着生命魅力的树木美丽!洋溢着生长律动的课堂精彩!
这里所说的精彩不是所谓的“笑声不断、掌声不断、生旦净末丑纷纷登场”的“戏剧性”效果。在充满生长律动的课堂上,学习气氛不一定热烈,但要深沉,学生不能在文字中浮光掠影,要在思索中前行,不是在言说别人的思想,一定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声。看一看,能感受到躬身前行的姿态,听一听,能体悟到生命拔节的声音。
那么,怎样才能让课堂洋溢着生长的律动呢?
很多老师喜欢控制。大到一篇文章的学习思路,小到教学中一个环节的设计,甚至到问题表述的语序、过渡语表述方法等等,把教案写成实录的大有人在,“此处有掌声”的预设也并不是笑谈。尤其是供千百人欣赏学习的公开课上,更是移步换景无痕,景景精彩有度。课堂精致得犹如一束精心挑选的鲜花,少掉了哪一支,摘去了哪一朵都会丧失一份美丽。
但遗憾的是,有着太多预设的课堂上,我们只能品味精致,感受不到课堂现场的不确定,而没有了不确定的课堂也就没有了生命成长的律动。
《生命生命》是一篇颇具哲理的小文,作者的目的是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。但是,和四年级的孩子聊生命的话题,的确让人感到沉重。所以,第一次教学时,考虑到文章理解的难度,我拽紧了手中的缰绳:
“同学们,生命是什么呢?飞蛾告诉了我们,香瓜子告诉了我们,杏林子也告诉了我们,下面让我们分别去拜访拜访她们。我们先来走进杏林子,读一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,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飞蛾?”
学完第二段以后,又过渡到第三段:
“生命是什么呢?告别了飞蛾,我们接着去拜访拜访香瓜子,读……”
两节课下来,学生对生命的理解虽然有点困难,但学得还算不错。课后,一位听课老师的话却引起了我的思考:“虽然学生谈的是生命的话题,对生命的理解也比较到位,但整节课上却没有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活力。”
为什么?为什么口中读着“生命”,心中想着“生命”,笔下写着“生命”,整节课都在交流生命,但课堂上却不能洋溢着生命的活力?——控制太死了!学生跟在我身后亦步亦趋,哪里还会有生命的创造?
于是,再教此文时,我用一个问题统帅全文:“同学们读读课文,看看哪些地方是你没有想到的?”问题的指向是“没有想到的”,而这其中又包括着太多的细节和层次。于是,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开阔了:
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飞蛾竟然如此珍惜生命;
没有想到在比自己强大百倍的敌人面前,飞蛾还能够拼力挣扎;
没有想到杏林子竟然在抓住飞蛾以后又忍不住放了它;
没有想到香瓜子在没有阳光、没有泥土的地方也能够长出瓜苗……
在对这众多“没想到”的交流中,学生对飞蛾、香瓜子的认识由表面进入本质,由肤浅进入深刻。更重要的是,飞蛾、香瓜子身上那些“可见”的“没想到”为后面杏林子身上“不可见”的“没想到”埋下了伏笔,引发了更深的震撼。
所以,充满生长律动的课堂上,教师不是缰绳不离手的牧马人,而是站在远处的守望者。
曾听一位老师教学《厄运中的海伦》一课,整节课的主打问题就是“哪些文字让你感动,想想自己因为什么而感动。”于是学生就围绕老师要求的感动诉说自己的感动。但是那轻淡淡的语气中、笑眯眯的表情里,哪里有丝毫的感动呢?学生们其实是在认认真真讲述着老师需要的假话。
这样的假话实说的课堂上如何能有生长的律动?
同样是这篇课文,另一位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:“请同学们读读课文,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海伦?”学生的思维马上如放飞的小鸟,那振翅的声音让所有有机会目睹的人震撼:
有的说看到了一个痛苦的海伦,因为小小年纪就经受了失明的痛苦;有的说看到了一个聪明的海伦,因为她仅仅用手指的触摸就能够学会说话;有的说看到了一个勤奋的海伦,正常人学习一国文字都困难,她靠手指的触摸学会了几国的文字;有的说看到了一个顽强的海伦,不被灾难吓倒,努力掌握自己的命运;有的说看到了一个幸运的海伦,因为她有着喜爱她的父母和认真帮助她学习的老师……
学生的发言是踊跃的,体验是多样的,即使同一段话也能体会出不同的内涵。海伦的形象就这样在大家的交流中丰满起来,整节课没有谈到“感动”这个词语,但课堂上洋溢的却是深深的祝福和感动。学生们那灵动的语言、多彩的思维、丰富的解读不仅诠释着海伦的内涵,而且展现了他们都是一个有着独特生命、独特思维的人。
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一个习得知识的过程,也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。很多时候老师们习惯用言语的说教来完成人文的熏陶,其实,那“过嘴过眼不过心”的所谓熏陶,充其量也只能算得纸上谈兵。只有找到恰当的突破口,把生命的活水放进课堂,才能真正引起心灵的震撼,拨响学生心灵的琴弦,感受到学生生命成长的律动。
仍然以《生命生命》一课为例。文章的结尾很理性,或者说是二十多年前流行的一些口号用语,比如“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”、“让自己的生命活得更加光彩有力”等等。这些语言即使倒背如流,在学生心中也只是蜻蜓点水,那浅浅的涟漪更是转瞬即逝。怎么突破这个难点呢?
教学中我放弃了对最后一段的理解体会,而是把杏林子的生平引进课堂,结合“我一定要好好使用生命”这句话来体会。学生们听到生命的痛楚和不屈时,惊讶了;看到那残疾的双手,那与身等高的著作时,沉默了!沉默中他们把震撼写在了脸上。
“想到了么?”回答我轻轻询问的是缓缓的摇头。是的,他们想不到这充满生命活力的文章竟然出自这样一位女性之手。想不到在剧痛折磨下的生命依然呐喊着要“好好活”!
再一次拿起书诵读杏林子的时候,我看到很多孩子的动作变得轻轻的,我听到了刚才还有力的诵读突然间轻淡了许多,好像在捧着杏林子那脆弱的生命,好像怕惊动那熟睡的灵魂——“生命还是杏林子忍着病痛的一脸微笑,生命是杏林子用残疾的双手书写的一部部著作,生命是杏林子向命运不屈的抗争。”虽然没有踊跃的发言,没有激荡人心的豪言壮语,但我真切感受到,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,孩子们把那一溪活水引来的震撼写在了心底!
高尚的人格就是这样一点点涵养起来的!
充满着生长律动的课堂是自由的,这里是学生放飞心灵的精神家园;充满着生长律动的课堂又是开放的,在这里,每个生命都能获得应有的高贵。
师:生命是什么呢?不同的人、不同的物、不同的事会告诉我们不同的答案。窗外杨柳依依,生命就是杨柳那嫩绿的枝条;课堂上看到你们的张张笑脸,生命就是同学们如花的笑靥;听到黄鹂在柳枝间鸣叫,生命就是黄鹂那清脆的歌声。在你的眼睛中,生命又是什么呢?打开你的记忆,把五彩的生活放进来吧,拿起笔,可以以“生命是什么”为题写一首诗,也可以写一段生命的感言,还可以像作者一样写一件事,让大家感受到生命的存在。
(学生写作,七分钟后交流)
生:生命是杨树传送种子的杨絮,生命是小草顽强生长的嫩芽,生命是垂柳一根根垂下的柳枝,生命是小蚂蚁寻找食物的身影,生命是陪伴张海迪顽强学习的轮椅,生命是探险者勇往直前的勇气。
师:好!多么富有生命力的诗歌!
生:生命是海里游动的小鱼儿,生命是天上展翅飞翔的大雁,生命是不毛之地里勇敢前行的骆驼,生命是在茫茫沙漠里翠绿的灌木丛,生命是夏天里漫天飞舞的杨絮,生命是我们心目中追求的生命之树。
师:生命无处不在,生命奔流不息。
生:生命是我们在运动场上矫健的身影,生命是同学们在课堂上朗朗的书声,生命是马路旁一棵棵白杨,生命是被人们踩踏后又直起身来的的小草,生命是墙角不起眼的蚂蚁,生命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灿烂之花。
生:生命是在人们手中那一条条挣扎的小鱼,生命是那百年老树高大的身躯,生命是那一股股奔涌向上的泉水,生命是一只只活泼可爱的兔子……
生:一群蚂蚁在来回搬运物品的时候,我轻轻地走过去,只是用脚轻轻地一碰,蚂蚁就像炸开了窝一样,惊慌失措,东跑西窜。一只小小的蚂蚁多么珍惜自己的生命啊!
师:用脚轻轻地一碰,一个多么敬仰生命的孩子!
生:当马蜂在树上嗡嗡作响的时候,我的心里讨厌极了,这些该死的马蜂怎么老是骚扰我,于是我拿了一支树枝朝马蜂窝打过去,结果没打到,反而把马蜂全都引出来了,向我飞过来,使劲地蜇我,我吓得拔腿就跑,这时我才想到生命原来就是马蜂保卫家园的精神。
师:好一个保卫家园的精神!同学们,刚才他已经读了一段非常美的诗,这是一段即兴作文。让我们把掌声再送给他!
在标点中抒怀:舒展生命的张力
师:同学们,其实不同的人对生命有不同的感悟,虽然我们在这里一起学习生命这一节课,但是我相信大家对生命的感悟也是不一样的,我想请你把自己的感悟化作标点,加在我们的课题上,你觉得可以加上什么呢?
生:在第一个生命后加一个分号,在第二个生命后面加一个感叹号。
师:(板书)为什么?
生:因为这一课先说的是飞蛾,然后说的是香瓜子,最后说的是作者自己,也就是相当于把这一篇课文平均分成了三份,这三份是并列的,最后是作者的感悟。
生:第一个后面加一个问号,第二个后面加一个感叹号。第一个是问什么是生命,后面是感悟到什么是生命了,觉得应该珍爱自己和所有的生命。
师:真了不起,能够以文章的内容为依据加标点,把掌声送给他!你来读读题目吧。(生读)
生:我在两个生命的后面都加感叹号。因为,他们表示的都是生命的震撼。(学生读)生:我在第一个后面加上感叹号,在第二个后面加上三个感叹号。因为,我想表达更强烈的震撼,我想提醒大家敬畏每一个生命。
师:同学们都是在第二个词后面加感叹号。有没有不是这样加的?谁和别人加的还不一样?
生:第一个生命后面加一个分号,第二个生命后面加省略号。第一个生命加分号是因为他们是不同的生命,后面还有很多的生命所以第二个用省略号。
师:噢,还有很多的生命给作者带来了很多生命的感悟。我加一组标点符号,我第一个后面加感叹号,我第二个后面加问号。同学们想一想我这样加有没有道理?
生:第一个加感叹号是说你感叹了生命是多么脆弱,有多么顽强,第二个问号说明你在思考:生命到底又是什么呢?
师:更深层次的思考。
生:第一个感叹号是说作者明白了生命的真谛,第二个是在问读者:你们知道生命的真谛是什么吗?
……
师:谢谢同学们给我的标点赋予了这么多层的含义。是呀,不同的人对生命有着不同的感悟,我觉得你们加的每一种标点都是有道理的,也都是正确的,它也提醒我们,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生命存在,但是你长成了一个人,它长成了一匹马,你是花园里的一朵美丽鲜花,她是路边的一棵小草……虽然生命存在的形式不一样,但是每个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。我要跟同学们说的最后一句话是,在以后的日子里无论遇到什么,都要记住对自己的生命要格外的珍惜,对别的生命要心存敬畏。谢谢同学们和我一起学习了两节课,下课。
责任编辑 | 邹雪平
【本文为综合整理而成,如有侵权,请作者联系处理,转载请联系授权】